随着国家补贴退坡,电动车政策红利期即将成为过去式,未来一个汽车品牌能否生存下去,市场接受度将成为决定性因素。在国内一百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中,也许大部分无法看到量产车上市的那一天。当下完成交付并有一定客户积累的企业同样如履薄冰,在充满质疑的市场环境中,一个疏忽就可能一败涂地,再难翻身。
新能源汽车走到今天一直争议不断,抛开是否真正环保、造车是看好方向还是为获取补贴等等产业和政策因素不谈,消费者对新能源车仍有顾虑,是出于未购车消费者的误解,还是来源于先购车用户的真实痛点呢?
蔚来汽车可谓初创新能源汽车品牌中最受关注的,而近来的风波更将其推上风口浪尖。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谈及此事并不避讳:“用户总体上对我们还是挺满意的,我们也有很多做得不完美的地方,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最大的痛点是没有买蔚来的用户对我们很多创新理念接受起来没有那么快,甚至对我们有很多的误解,所以我们的用户比较痛苦的一件事情是要经常在自己的微信群里回答别人对蔚来的质疑,这也使我们很苦恼,而且我们好象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时间和努力去做好自己。”
威马汽车合伙人、资深副总裁徐焕新也指出,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存在误区。他认为新能源汽车用户痛点有阶段性特点,当前用户比较关注的点集中在充电、里程等方面。新能源现在站上了年销售100万辆的台阶上,全国保有量不到300万辆,与传统汽车还有很大差距,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实际上没有理性的感知,他举例说,比如,电动车的里程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按照使用场景化具体分析,应该完全实现市场化自由竞争,所以补贴退坡也不一定就是坏事。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生事物,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也需要利用创新的平台和工具去解决,比如威马大数据平台会收集用户事故发生前后的情况和客户反馈,直接联系到车主通过手机或者遥控解决问题。针对里程焦虑,充电APP会指引车主到附近充电桩充电等等。
北汽新能源营销公司总经理助理窦银忠坦言,2014年电动汽车进入私人市场后,充电成为用户的最大痛点。除了布局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北汽针对B端客户使用特点,开发了换电车型,在全国建立了148座换电站,北京启动了34座换电站的运营,充电、换电对网约车、出租车非常方便,3分钟就能完成换电。
由此不难看出,不只是消费者,包括政府部门对作为新生事物的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也并不全面,而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起步阶段,敢于尝鲜的电动车用户所承受的使用痛点也是真实存在的。希望随着市场化竞争的开启,技术材料的升级迭代,售后服务经验的积累,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可以更加畅通,误解的鸿沟能够逐渐填平,痛点可以尽快痊愈。